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谭德塞,这位熟悉的身影,带着沉痛的语气,向全球通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:“99”。这并非经济数据,也不是某场体育赛事的比分,而是在加沙地带,因饥饿而死去的99人。这其中,甚至包括了几位仅有两三岁的孩子。
你没听错,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智能手机普及,AI正逐渐取代人工,竟然还有一群孩子,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,最终像一百年前饥荒电影中的悲惨情节一样,因饥饿而死去。这个时代,原本应该充满希望和科技进步,却有一群无辜的生命被饥饿夺去。
面对这场悲剧,许多人不禁发问: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?”如果提到饥荒,许多人首先会想到自然灾害,比如干旱、洪水等。但加沙这场饥荒,完全是人为灾难,其根源在于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全面封锁。自从2023年10月爆发的冲突以来,以色列的报复手段不再局限于空袭和炮弹,更是系统性地攻击了加沙人的生存基础。
展开剩余78%首先,以色列对加沙实施的“第一招”就是彻底摧毁加沙的农业生产能力。以色列军队使用推土机和炸弹,摧毁了大面积的农田。这些本该为200多万加沙人提供基本口粮的农田,瞬间化为一片废墟,原本丰收的庄稼,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炮弹坑。那些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也被精准打击,变成了断壁残垣。加沙的自给自足能力被彻底切断,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有了。
接着,第二招就是封锁加沙的“门”。以色列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全方位封锁,无论是陆地、海上还是空中,任何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都要经过严格检查。表面看似是为了安全,实际上这种封锁让大量急需的人道援助无法及时送到。联合国的救援队伍时常在检查站等待数日,甚至数周,导致车上的食品在高温下腐烂,药品过期,而几公里外的难民却在饥饿和病痛中挣扎。
在2025年初,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,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量大幅下降,几乎只剩下战前的10%。这一点点援助,怎么能满足200多万饥肠辘辘的居民呢?这就是现实:99人因饥饿而死的数字,恰恰只是冰山一角。联合国的报告还指出,近12000名五岁以下的儿童被诊断为急性营养不良。这意味着,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饥饿无法正常发育,生命正在悄然流逝。
如今的加沙,几乎成了人间炼狱。那些绝望的母亲在废墟中四处寻找,只为能找到一口食物,尽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孩子们因为长期饥饿,连哭泣的力量都没有了,他们在沉默中忍受痛苦,生命在一点一滴的流逝。
面对如此惨状,国际社会对停火的呼声愈加强烈,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似乎已下定决心,决定走一条铁血道路,决不回头。他最近公开宣称,以色列军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完全占领加沙南部的拉法地区。他的目标很明确:通过武力消灭哈马斯,彻底切断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国家的希望。
这个计划看似强硬且决绝,但从战略角度来看,内塔尼亚胡的做法更像是在赌博。表面上,他似乎有着足够的胜算,但其实,他正面对着三个无法破解的难题。
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人质问题。以色列发动地面进攻的初衷之一,就是要解救人质。然而,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年,解救的人质却寥寥无几,更多的是在空袭中“误杀”的无辜平民。哈马斯深知人质的重要性,将他们藏匿在复杂的地下隧道中,甚至连以色列的高科技侦察设备都难以侦测。这时,内塔尼亚胡显然很难得到他想要的人质。即使最后战斗结束,许多人质死于战火,那时的国际舆论与以色列民众又将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呢?
第二个难题是,哈马斯是否能真的被“彻底消灭”?这种想法恐怕是最为天真的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无论是美国在阿富汗与塔利班的斗争,还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反恐战,恐怖组织的根深蒂固使得它们即便遭受重创,也能迅速恢复。哈马斯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武力,更因为它代表了巴勒斯坦人对于自由与独立的渴望。以色列对加沙的惨烈攻势,恐怕只会将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推向哈马斯的怀抱,仇恨的种子一旦撒下,根本无法轻易拔除。
第三个难题,是以色列如何处理加沙的占领问题。即便以色列最终占领了整个加沙,如何管理这个满目疮痍、饱受仇恨的地区?以色列将不得不派遣大量军队维持治安,而巨额的资源消耗也让这个“胜利”变得不堪重负。历史上,以色列曾因加沙的占领而撤退,2005年主动放弃加沙的治理,就是因为治理成本过于高昂。如今,再次吞下这块烫手山芋,恐怕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潭。
此时,中国的声音在联合国响起。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紧急安理会会议上明确表示,中国对以色列计划全面占领加沙表示严重关切,并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这一危险举动。中国明确指出,巴勒斯坦是加沙的合法主权拥有者,任何单方面的军事行动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。中国强调,军事手段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,只会加剧仇恨,唯一的解决之道是通过谈判实现“两国方案”,即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。
中国不仅在外交场合提出这一立场,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停火,向加沙提供人道援助。这种负责任的大国担当,与某些国家一边呼吁和平一边继续加剧冲突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。
总之,和平的唯一出路是停止一切军事冒险,开通人道援助通道,保障加沙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。以色列若想获得持久的安全,必须明白:安全不是通过压迫邻国而建立的,而是通过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实现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